技术加持的电芯成了行业炸弹
过去一个月,因电芯质量问题,Anker、罗马仕等多个主流品牌在全球召回超过 200 万台充电宝,震动行业。这些产品大多出自同一家电芯供应商——。不仅是 Anker 和罗马仕,小米、绿联、倍思、OPPO 等国内主流品牌,也在此次“连坐”名单中。监管层回应空前迅猛:超 70 项 3C 认证被暂停,部分机场、地铁甚至开始限制非认证型号的登机与进站。
而这场危机的导火索,正在指向过去被认为“高端技术代表”的安普瑞斯,但它不仅“消失在公众视野”,还可能长期存在“批次掺假”、私自更换原材料等系统性问题。它点燃的,不只是几起事故,更是一场横扫行业的信任危机。
01
看不见的电芯拖垮整个行业
安普瑞斯,如今成了整个风暴的中心。
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,由美国 Amprius 全资子公司和无锡国资平台共同出资设立,曾是国内最早一批掌握“硅纳米线负极技术”的企业。凭借这项技术,安普瑞斯开发出了一系列具备高能量密度与轻薄特性的软包电芯,广泛应用于充电宝、电动穿戴设备,乃至军用和航空装备。
在资本和技术的簇拥下,它一度站上行业“金字塔尖”。据企业公开资料,截至2023年底,安普瑞斯的年出货量已突破1亿颗,2024年计划扩产至1.6亿颗。它的客户囊括、Anker、罗马仕、绿联、倍思、OPPO、亚马逊自营款等一线品牌。
但这次,它把整个行业都拉下了水。
6月中旬,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率先披露,多个起火、自燃的充电宝电芯来源指向安普瑞斯。而随着罗马仕、Anker的全球大规模召回,越来越多细节浮出水面,问题电芯不仅质量不达标,甚至存在“未经备案擅自更换原材料”的行为。
调查显示,安普瑞斯在部分批次中更换了正负极之间的隔膜材料,这一微小的工艺改动,直接削弱了电芯在高温环境下的绝缘性和热稳定性,极易诱发热失控,这也是锂电池自燃的直接根因。
更诡异的是,安普瑞斯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作出澄清或回应。截至发稿前,其官网新闻板块已全部清空,工商注册信息保持沉默,面对公众质疑甚至未发出一句“保留起诉权利”的标准话术。主角缺位,信任崩塌。
这不是一家小作坊的“黑产”故事,而是一个手握核心技术、坐拥大客户的“头部企业”,在面对订单激增时,选择通过代工扩产、压低成本来提升出货速度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安普瑞斯月产能约为250万片,远远无法满足合作品牌每年数千万级别的需求。在急功近利的拉扯下,部分批次电芯被外包给工艺标准不一的代工厂生产,而在这个过程中,原材料控制、工艺监管全面失控。
这场以“技术”为名的危机,正在打破消费者对“科技背书”的信任。
从技术上看,硅纳米线负极确实是好东西:比容量高达石墨的10倍、体积更小、放电性能更稳定。但再先进的技术,也经不起后端管理的失控。当一颗合格电芯变成了“拼装彩票”,消费者永远不知道自己买的,是不是那一批以次充好的充电宝。
截至目前,已有超过70个型号的充电宝3C认证被暂停,涉及数十家品牌。这场行业震荡,始终都指向同一个名字:安普瑞斯。
在过去,它是“国产高端电芯”的代名词;如今,它成了整个充电宝行业的“不定时炸弹”。
02
被高估的3C认证,也不是“安全保险”
这场由安普瑞斯劣质电芯引发的连环风波,原本应该聚焦在生产端的责任链条。但现实中,讨论却逐渐偏移到了3C认证制度本身,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家强制认证机制,正逐渐变成用户与企业之间互不信任的标识。
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,从2023年8月1日开始,移动电源必须通过3C认证方可上市销售。但为了产业平稳过渡,政策设定了一年缓冲期,直到2024年8月1日之后出厂的产品,才必须强制带3C标识。
这意味着截至今天,市场上大部分仍在流通使用的充电宝都不在强制认证的覆盖范围内。一项由小米在2021年发布的用户调研显示,充电宝使用寿命可达5年左右,意味着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手中的设备是“非3C”产品。
更矛盾的是,即便产品带有3C认证,也无法保证其安全性。罗马仕此次召回的PAC20-272型号产品,正是在今年2月刚刚获得3C认证。但安普瑞斯违规更换电芯材料之后,该产品仍在流通,并最终引发了召回危机。
这说明,“通过3C认证”并不代表“后续产品始终合规”。
换句话说,3C是一场初始合格性验证,而非持续质量监控机制。在认证通过后,企业是否更换零部件、是否降低标准,几乎完全依赖企业的“自律”。一位3C认证检测实验室人员对媒体坦言:“认证之后,我们没有权限去抽检市场产品,也无法监控供应链的动态调整。”
再进一步,3C认证本身的技术检测项目,也未必覆盖到了所有关键风险点。例如对于电芯隔膜、热失控保护、温度传感器冗余机制等“事故高发点”,当前标准并无统一强制要求,技术性缺位严重。
于是,在监管空档期,消费者与商家陷入“双输困境”:消费者担心旧充电宝“无3C不能登机”,而企业则面临“合规不等于免责”的制度模糊带。更极端的是,有部分机场、地铁站、甚至快递渠道都开始“一刀切”,凡是没看到3C标志,一律拒收、拒运、拒登机。
原本用于区分好坏的标签,正被滥用成一种“全场清退”的工具。
甚至在社交媒体与二手平台上,用户已经形成共识:“只要没有3C,就默认是危险品。”而这种标签式防御,背后暴露的是监管机制迟滞与技术认证公信力的整体失守。
03
危机之后,谁来重建信任?
这场“充电宝危机”走到今天,已经不止是一次产品事故,而是供应链失控、品牌信任塌方、制度公信力滑坡的三重打击。
那么,谁来收拾残局?消费者又该信谁?
一些头部品牌已经率先行动。安克宣布全面终止与安普瑞斯的合作,并与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ATL达成合作。ATL母公司为宁德时代,具备更完整的质量控制与溯源机制,是苹果、华为等高端设备主力电芯供应商。
这个动作释放出两个信号:
• 一是明确撇清关系,尽快止损品牌声誉;
• 二是借助“技术权威型”上游合作伙伴,重塑消费者信心。
与此同时,小米、倍思等品牌也在低调完成充电宝产品线的重新认证与换芯升级。尽管未大张旗鼓,但供应链正在全面替换安普瑞斯出货的旧款电芯。
但问题在于,对于中腰部品牌来说,快速更换供应商意味着生产中断、认证重做、成本增加,短期内很难完成“信任重建”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一种“躺平式应对”:默不作声、假装没事、观望市场舆情是否冷却。
而这种态度,不仅无法止血,反而加剧了“好牌子也不敢买”的行业性焦虑。
另一边,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启动充电宝国家标准修订,对3C认证提出更高要求。这项改革若能落实,意味着未来的3C认证不仅看“检测是否合格”,更关注源头材料追溯、批次一致性验证、生产过程可视化管控。
此外,有媒体报道称,地方市场监管局正在对安普瑞斯展开全面排查,包括是否存在“认证产品与出货产品不一致”、“隐瞒原材料变更”等情况。
但这类后置式监管仍然面临现实挑战:
• 第一,处罚力度不够,对于年营收超十亿的企业来说,几万元的罚款难以构成真正威慑;
• 第二,事后问责滞后,消费者手中仍握着“可能有问题”的充电宝,但几乎没人告诉他们“你手上的型号安全吗?该不该换?”。
而最深远的问题在于:消费者该如何确认自己购买的产品安全无虞?有没有一个可信的“公共数据库”,可供扫码查询、产品追踪?
目前,这些机制依然缺位。
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场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“飞机不能带充电宝”,而是不知还能信谁。
当3C认证被质疑、品牌遮遮掩掩、监管反应迟缓,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。哪怕一个充电宝还没坏,也选择换掉;哪怕新产品更贵,也只认“原厂电芯+大品牌认证”的款式。
对品牌和行业来说,这或许是一件“苦中带甜”的事。
危机固然带来阵痛,但也逼迫整个行业向更高的标准、更完善的流程过渡。
一场小型电芯事故,撕开的是整个行业的遮羞布。供应链短板、认证形同虚设、品牌集体失语,正将“刚需产品”推入不信任的深渊。在信任稀缺的时代,谁能先建立公开、透明、可验证的体系,谁才能赢得下一轮的选择权。
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,展开评论,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、及时性。
另: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。
财经自媒体“蓝莓财经”原创出品,
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
融正配资-股票账户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