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滩的青帮历史中,有三位人物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,他们是黄金荣、杜月笙和张啸林。黄金荣,出生于1868年12月14日,曾是法租界巡捕房唯一的华人督察长。有人甚至认为刘德华在电影《五亿探长雷老虎》中扮演的角色,灵感来源于黄金荣。另一位为大家所熟知的青帮人物是杜月笙,人称“水果月笙”,他是上海滩青帮的掌权人物之一。最后,便是张啸林,他的外号是“三色大亨”,这个名字在影视剧中也屡屡出现。
这三人控制了上海滩乃至全国青帮的命脉,基本上每一个青帮成员都必须听从他们的指示。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中,蒋中正(常凯申)也曾拜在其中一位大佬门下,有人说他曾在上海的江湖斗争中败于杜月笙之手。蒋建丰(小凯申)当时参与过打老虎的行动,也被杜月笙打得狼狈不堪,蒋中正甚至在私下对儿子说:“经儿,按照上海那些大佬的话,你还没入道呢。”
“闻人”,是对那些当年上海帮会中威势赫赫、地位显赫人物的尊称。蒋志清和杜月笙,都是青帮中的“悟”字辈。小蒋并没有拜杜月笙为师,因此他未能“入道”,也难以在帮派斗争中胜过杜月笙,更无法挑战同辈的杜维屏。蒋志清有一句话没有告诉儿子蒋建丰:“当年在他们面前,我不过是个跑腿的,你还嫩着呢!”
展开剩余76%上海滩的三巨头,尽管权势庞大,但始终无法避免内斗。有人说张啸林最终死于杜月笙派人所为。对此,杜月笙坚决否认,并与香港区的军统少将王新衡谈心时表示:“新衡兄,你应该知道,我和啸林哥曾并肩作战,有福同享有难同当。其实,我知道,这件事应该是陈默安排的,由林怀部的徒弟手下动的手,江湖道义我难以站得住。”
王新衡听后,劝道:“大帅(王对张啸林的称呼)本不该去投靠日本,杜先生你一再劝阻,他不听,已是仁至义尽了。”
杜月笙长叹一声,回道:“我几次三番想拉他回来,可他执意要走,谁劝他他都会骂,曼云、墨林都没少被骂……”
杜月笙提到的“曼云”,即汪曼云,后加入日伪组织七十六号,且在长期遭遇酷刑后仍未屈服。墨林则是宁死不屈的代表之一,他在被抓后经历了老虎凳和冰块的酷刑,依然坚守原则。两人虽然在青帮中占有一席之地,但与三巨头仍有差距。
杜月笙虽然对张啸林的死感到遗憾,但并不愧疚。事实上,从1937年8月的一次争吵开始,上海滩的三巨头之间就已分裂,张啸林最终背叛了青帮,选择与日寇合作。杜月笙对此早有警觉,在与张啸林的争吵后,他已经决定除掉这个“败类”,他认为,张啸林的所作所为不仅毁了青帮的声誉,而且这种人若不除,必成后患。
张啸林公开投靠日本,并在杜月笙的一位门人面前嚣张无礼,对杜月笙的侮辱更是让人无法忍受。在一场争论中,张啸林当面骂了杜月笙一个小时。尽管杜月笙表面上劝说,内心却已经做出了决断。两人的冲突在外界看来是不可避免的,尤其是在张啸林选择与日本合作后。
当时,日本对上海滩三巨头的态度有所不同,他们最想拉拢的并不是年迈的黄金荣,也不是张啸林,而是年轻的杜月笙。杜月笙坚决拒绝与日本合作,甚至在一次谈判中,与日本将领展开了激烈对抗,并扬言要在两小时内炸平法租界,将潜伏在其中的日本人一网打尽。这场谈判最终以张啸林的撤退告终,杜月笙的威信也因此得以维持。
然而,杜月笙的门人并没有放过张啸林,最终他被杜月笙的徒弟林怀部击毙。历史记载,张啸林的死可以追溯到1937年8月14日,在上海华格臬路的张公馆发生的一次枪杀事件。杜月笙与张啸林的争执已经酝酿了很久,最终,这一场争吵变成了致命的冲突。
张啸林的言辞中,完全没有丝毫的悔意和自知之明。当时杜月笙带着强烈的情绪与张啸林对话,在一次深刻的对话中,张啸林完全不在乎战争的局势,他只关心自己能否获得日本的厚待。杜月笙的苦心劝说并没有得到回应,最终,他决定放手一搏。
杜月笙的抗日立场一直坚定,他为抗战做出了许多贡献,包括筹款购买防毒面具,支持抗日活动。然而,张啸林的投敌行为不仅让他在青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,也为自己的最终死路埋下了伏笔。正如许多史料所描述的那样,杜月笙虽出身黑道,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了一个真正大丈夫的风骨。而张啸林,最终走上了与之对立的死路。
这段历史至今依然令人唏嘘不已,张啸林背叛的言辞和行为,反映了许多历史上背叛者的共同特点。在那场争吵之后,杜月笙心中的决心已经无法改变,他将这位昔日的“兄弟”除去,也为青帮赢得了尊严和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正配资-股票账户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