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我阅读了《资治通鉴》中的一篇经典之作——《周纪三家分晋》,其中智果关于立智氏继承人问题的论述令我深受触动。
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晋国的权臣智宣子(智家族的大伯)欲立智瑶为智氏宗族的继承人。然而,宗族中有一位智果却提出了异议,他认为:“如果要从智瑶和智宵之间挑选继承人,智瑶虽然有许多突出之处,但相比之下,不如智宵。”智果继续解释道,智瑶的突出之处有五个方面:首先,他体态魁梧,气宇轩昂;其次,他在驾车和骑射方面都极为出色,力大无穷;第三,他才华横溢,学识深厚;第四,他能言善辩,文笔出众;第五,他无畏强敌,勇敢果决。然而,智果强调,尽管智瑶在这些方面都堪称完美,他却欠缺一个君主所应具备的仁爱之心。如果他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操控他人,却缺乏仁德作为根本,那么谁又能承受得住这种治理呢?智果认为,如果智瑶成为继承人,智氏宗族必定会面临灭门之祸。
智宣子却未听从智果的忠告,坚持要立智瑶为继承人。智果无奈,只得选择离开智氏家族,另立辅姓,从此他便成为辅果,与智氏决裂,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我们从辅果的言辞中可以看出,立宗族继承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品德。辅果认为,继承人最为重要的应是仁爱之心,德才兼备才是理想之选;如果不能同时具备这两者,至少应该以德为先。辅果指出,尽管智瑶才华出众,但由于其品德的缺失,他的能力反而成为一种隐患,选择一个没有仁德的继承人,无异于引火烧身,最终定会为智氏带来灾难。
展开剩余65%事实证明,辅果的预言应验了。智宣子去世后,智瑶继位,成为了智襄子。智襄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始肆意妄为,傲慢无礼,完全不将晋国的三大家族——韩康子、魏桓子、赵襄子放在眼里。一次宴会中,他更是对前来拜会的韩康子进行了羞辱和戏弄。
尽管智襄子已经掌握了晋国最大的封地,他依然心怀贪欲,竟然要求韩康子、魏桓子和赵襄子三家割让土地给智氏。韩康子和魏桓子心中虽有不满,却因为权势的压迫不敢反抗,最终只能默默割让土地。
然而,赵襄子不同,他不畏强权,坚决拒绝了智襄子的要求。智襄子因此勃然大怒,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发兵围攻赵襄子的晋阳城(即今天的太原),并用水灾侵扰城池。尽管晋阳城的军民团结一心,誓死保卫家园,赵襄子依然及时派人向韩魏两家劝说,指出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劝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智氏,成功地说服了他们。于是,三家联手攻入智襄子的营地。
赵襄子指派人将负责防守水坝的官员杀害,使得洪水迅速涌入智襄子的阵地。智襄子的军队因此陷入混乱,赵襄子趁机发起进攻,韩魏两军从两侧夹击,最终大败智襄子军队,并亲手斩杀了智襄子,智氏家族因此被彻底灭绝。与智氏决裂的辅果家族得以幸免。
回顾智襄子肆意侮辱韩康子、魏桓子,贪得无厌地索要土地的行为,正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三家联合攻打智氏,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: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族,在选择继承人时,一定要注重品德,切不可只看重才能。智氏选择了既有才华又贪婪的智瑶,导致家族的灭亡;商朝选择了有才但暴虐的殷受继位,最终走向灭国;隋朝则因杨广的过度自大,选择了一个极具才华但好大喜功的继承人,导致隋朝覆灭。
相比之下,明成祖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时,坚守以德为先的原则,他放弃了屡立战功的朱高煦,选择了温厚宽仁的朱高炽作为太子,结果使得明朝进入了一个长达三百年的盛世。
《资治通鉴》成书时正值朱棣时代。显然,他深知智氏的教训,谨慎选择继承人,始终秉持以德为先的原则,确保了王朝的长久延续。
以书之名,我们更应深刻理解这段历史,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,选贤任能,方能成就一个强大、持久的家族或国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正配资-股票账户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